香港关于进口及出口食物有一系列详细且严格的规例,主要目的是保障公众健康、确保食物安全以及维持市场秩序。以下是这些规例的主要内容:
进口食物规例
- 注册与许可
- 进口商注册:任何拟进口食物到香港的人士,须向食物安全中心注册成为食物进口商。注册时需提供详细的公司资料、联络信息等,确保监管部门能够有效联系和追踪进口活动。
- 特定食物进口许可:对于某些特殊食物,如野味、肉类、家禽、蛋类及奶类等,进口商必须事先获得相关许可证。许可证的申请需要提供食物来源、卫生状况、运输安排等详细信息,经审核批准后方可进口。
- 食物安全标准
- 遵守法定标准:进口食物必须符合香港法例规定的食物安全标准,涵盖微生物、化学物质(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添加剂等)以及放射性物质等方面的限量要求。例如,食物中的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数量必须在规定范围内;各类重金属(如铅、汞、镉等)的含量不得超过上限。
- 参考国际标准:除本地法规外,香港也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等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如果国际标准更为严格,则进口食物也需满足该更严格标准。
- 标签与标识
- 中文标签要求:所有预包装进口食物必须附有以中文为主的标签。标签应清晰标明食物名称、配料表、净含量、生产日期或包装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原产国家或地区,以及在香港的代理商、进口商或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
- 特殊标识:对于含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食物,如花生、牛奶、鸡蛋等八大类常见致敏原,必须在标签上明确显著标注,提醒消费者注意。
- 文件与申报
- 随附文件:进口食物必须随附相关文件,如卫生证书、原产地证书、商业发票、装箱单等。卫生证书应由出口国家或地区的官方卫生主管机构签发,证明该批食物符合相关卫生和安全标准;原产地证书则明确食物的来源地。
- 进口申报:进口商须在食物进口前向食物安全中心提交进口申报,提供详细的食物信息,包括食物种类、来源、数量、预计抵港日期等。申报信息将用于监管部门的风险评估和抽检安排。
- 检验与抽检
- 口岸检验:食物在进口时,可能会在口岸接受食物安全中心人员的检验。检验方式包括文件审查、感官检查、抽样检测等。对于高风险食物类别,抽检比例可能更高。
- 实验室检测:抽取的样本会送往认可实验室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微生物、化学污染物、营养成分等。如果检测结果不符合标准,该批食物可能会被扣留、退货或销毁。
出口食物规例
- 符合目的地要求
- 了解目标市场标准:出口食物的供应商和出口商有责任确保所出口的食物符合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法规和标准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对食物的安全、质量、标签等方面的规定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出口商需要提前做好调研和准备。
- 提供必要文件:根据目的地要求,可能需要提供各类文件,如卫生证书、质量检验报告、原产地证明等。这些文件需由香港相关官方机构或认可的第三方检验机构出具,以证明食物符合出口标准。
- 生产与加工规范
- 良好生产规范(GMP):食物生产加工企业应遵循良好生产规范,确保生产过程的卫生、安全和质量控制。这包括厂房设施、设备清洁、人员卫生、原料采购与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对于一些高风险的食物产品,鼓励企业实施HACCP体系。该体系通过识别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潜在危害,确保食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 标签与标识
- 符合目的地语言和法规:出口食物的标签应符合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语言和法规要求。除了必要的产品信息外,可能还需要标注特定的警告声明、营养声称等内容。例如,出口到欧盟的食物,标签需符合欧盟的相关指令和法规要求。
- 出口申报与监管
- 申报程序:出口商在出口食物前,可能需要向相关部门进行申报,提供食物的详细信息,如种类、数量、目的地等。申报有助于监管部门掌握食物出口动态,确保出口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 监管与抽检:监管部门可能会对出口食物进行抽检,以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出口食物,可能会禁止其出口,并要求企业进行整改。
违反上述进口及出口食物规例的人士,可能会面临法律责任,包括罚款、监禁等处罚。这些规例的实施有助于保障香港食物供应的安全和质量,维护香港在国际食品贸易中的声誉。

香港进口及出口食物规例